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书博览>>《照照历史的镜子》
《照照历史的镜子》图书连载

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质

2012年12月03日09:0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政治高于一切

一个社会的组织是复杂的,每个社会内的权力结构常各有不同,例如非洲部落及南太平洋中许多小岛的原著民,其社会中最高的权力为宗教,今日英美社会最高权力为工商企业,古代希腊斯巴达社会中的最高权力是军队,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最高权力是政治。

从孔孟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并不隐瞒他们渴求从政做官的心理。孔子、孟子的求仕,不过是为了希望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要实现政治理想便必须出来做官,因此,做官只是手段,其目的还是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是,孔孟以后的士人常失去了崇高的政治理想,做官成为他们的目的。“十年寒窗”不是为了研究学问,而是为了高官厚禄,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只是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的想法深入人心,“仕”以后的政治理想却极少有人去顾及了。

知识分子之热衷于政治,其最大的动力乃是中国古代君权至高无上,君权超越了社会上其他一切的权力,举凡宗教权力、经济权力、知识权力、军事权力等等均屈居于君权之下,从政做官即是分沾了君权,取得了社会上最高的权力,在权力欲的引诱之下,人人莫不希望获得官职。

李斯曰:“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人类努力奋斗的目的无非是要使生活(物质的与精神的)改善,穷困与卑贱当然不是人所愿居的。然而如何才能脱离穷困与卑贱?中国古代重农轻商,商人虽易赚钱,却不易争得社会地位,不易获得名声,务农虽号称为“本”,但农人经常是穷困与卑贱的则是事实,所以,商与农均不是理想工作;中国古代的宗教在隋唐以后,佛教渐盛,僧侣受人尊敬,但是僧侣生活必须清苦自恃,又非缺乏“出世”思想的士人所愿为;中国古代除了乱世,军人的地位并未受到重视,尤其在唐中叶及宋以后,武夫是受到社会卑视的人,士人于是遂少有愿弃文习武者;中国古代虽重师道,然而却没有专业性的教师,教书的职业向来是清苦的,在没有完善的学校制度下,教师连生活的保障都有问题。除了落第和老迈的士人外,没有人愿意以教书为职业。经商、务农、僧侣、行伍、教书均非理想的工作,因此,人人只有寄望于从政。知识分子乃是中国社会的领导阶层,知识分子为了脱离穷困与卑贱之地而热衷于政治,更使得政治权力高过于社会上其他的权力。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官吏的地位是崇高的,地方官竟被喻为人民的“父母官”,自是高人一等,威风八面;官吏退休以后,常成为其家乡的士绅,是社会上的领袖人物,受到乡民的特别尊敬。因此,社会上对于做官的人总是另眼相看的。赵璘的《因话录》中记载一段唐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