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時評:以現代治理敦風化俗

劉成友

2016年12月06日07: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對轉型期的中國而言,移風易俗應與基層治理、社會治理有機結合起來,從構建新的文化環境的角度在更高層次上予以考慮

古人講,習俗移志,安久移質。人文風俗無論好壞,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群眾喜歡什麼,反對什麼,都可以從中看出一些端倪。對推進社會治理和文明現代化而言,移風易俗無疑是重要的一環。日前,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召開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電視電話會議,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這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中國長期是一個人情禮法社會,婚喪嫁娶、生兒育女、養老送終等民風習俗,看上去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儀式和習慣,卻對百姓具有重要的精神價值,也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根植於傳統農業社會的那些風俗,並未隨著現代社會的轉型而自然升級,而是作為一股習慣力量發揮著復雜的作用,亟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現代治理文化予以重塑。

人文風俗背后,一般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價值觀在支撐,但更重要的是,它經歷了一個融入社會生活的過程。因此,移風易俗,要以正確、健康的價值觀去打敗錯誤、低俗的價值觀,但這個過程必須以人民群眾認可的方式去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把握好這一對關系,移風易俗才不至於變成一廂情願。

比如,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改善,婚喪嫁娶講排場、比闊氣的風氣,在一些地方又有所抬頭:生子、當兵、升學等,都要大操大辦﹔結婚彩禮要“萬紫千紅一片綠”(一萬張5元,一千張100元,以及50元鈔票若干)、要“一動不動”(一輛汽車一套房)等,講究越來越多。這種物質生活豐盈之后帶來的不良風氣回潮,其實是因為新時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