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旧的教学楼,整修一新,还配备多媒体教室和音乐室、电脑室;坑坑洼洼的校园道路,改建成平坦的水泥路;泥泞不堪的操场,变身为标准化篮球场……这是闽侯县鸿尾乡偏僻的山村小学——桥头小学一年多来发生的变化。
桥头小学的喜人变化,是闽侯县教育惠民的一个缩影。改善民生,既要靠政策,也要靠建设。近年来,闽侯县像抓经济那样抓民生,大投入、上项目、重建设,让一个个民生承诺落到群众最关切处。
教育优先 均衡发展
“以前,我们学校软硬件都不如平原区的学校,很多学生流失了。现在,条件大大改善,学生又回来了,这学期由原来的180多人增加到220多人。”桥头小学校长郑冬升高兴地说。
近年来,闽侯县教育投入年均增长达25%以上,教育经费从2009年的5.14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8.77亿元。强大的财力支持,使全县中小学校舍建设大提速。三年来,全县安排校安工程重建项目69个、总建筑面积14万多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1.3亿元,竣工58个项目,其余11个项目正在施工;加固项目89个,总投资4000多万元,现已全面完成。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有139所中小学通过标准化学校验收,标准化学校比率居福州市前列。
此外,为提高山区教师待遇,自2009年起,闽侯县对洋里、大湖等四个山区乡的教师给予工作补贴,今年还提高了补贴标准,根据学校不同地理位置,教师可领到每月300元或400元的补贴,坚持在山区工作满10年以上的教师每月另加100元。仅此一项,县财政每年就增加投入126.6万元。
此举受到了山区教师的普遍欢迎,很多原本一心想调到平原区学校的教师选择了留下来。“通过提高教师待遇,稳定了山区教师队伍,促进了山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促进了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县教育局局长江道平说。
住有所居 安全舒适
“通过‘造福工程’搬迁,住上了现在的套房,宽敞明亮多了,既安全又舒适。”在大湖乡东姚村新村小区,村民姚孝科感慨地说,“以前的土房子在山脚下,光线很暗,最担心下大雨山体滑坡。”
东姚村村支书姚超美介绍说,为搬迁安置地质灾害危房户,闽侯县大力实施“造福工程”。仅在东姚村,近年就规划建设135亩(配套农民公园等),安置138户,政府补贴每人2500至6000元。目前,已建成100多户,有10多户入住。
县委农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十年来,包括省级下拨资金在内,闽侯县共投入近千万元实施“造福工程”,搬迁安置1648户7455人,主要分布在廷坪、大湖、洋里、白沙等山区乡镇。实施“造福工程”异地搬迁后,这些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
此外,闽侯县持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今年共安排白沙保障性住房、荆溪镇软件园五期等8个项目,计划建设保障房6807套。其中,廉租房40套,公共租赁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