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看“舊”品“新”話老街(現場評論)

楊文明

2025年11月13日08: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踏上青石板路,沿著巷道探訪,可見斑駁的老牆與新繪的壁畫,可聽咖啡機研磨的嗡鳴,也有不少游客打卡拍照……雲南曲靖西門街片區,在靜謐與熱鬧的交織中散發活力,給人看“舊”亦能品“新”之感。

  曾經,這個地處市中心的老街區,閑置的老建筑十分破敗,被視作“城市傷疤”。真的是“傷疤”嗎?西門街片區有600多年歷史,有2000余處近現代建筑,蘊含著城市文脈。如何在守住文脈的同時,實現街區煥新?

  守護建筑原貌,引入現代商業,讓舊院落“牽手”新業態。在保護原有建筑風貌的基礎上,堅持微改造、精雕琢。比如天池別院,以前叫黃家大院,改造后留住老建筑風貌,引入茶飲等業態、開辟閱讀空間,讓老宅子飄滿茶香書香,富有文化韻味。如今,老房子變身創業空間,閑置院落成為網紅咖啡館,老街每天吸引游客約1萬人次,每年帶動消費3000多萬元,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900多個。老街區的“新味道”,來自改善環境與傳承文化的共振、來自地方特色與時尚潮流的結合。留特色、育業態、傳文脈,老街區方能釋放新魅力。

  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激發社會參與熱情,變“單向管理”為“共同治理”。老街煥新必然帶來人口集聚。基礎設施如何改造?環境整治怎樣長效?商業經營與居民生活怎樣和諧共贏?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避不開、繞不過,要依靠制度創新來破解。曲靖市麒麟區組建片區專職城市管理及綜合執法分隊,並通過“每周二民情懇談”機制收集群眾意見,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鼓勵成立社區商戶聯盟,引導商戶自發制定誠信經營標准。強化難題共商、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基層治理才能形成強大合力。

  留下“原住民”,也引入新居民,把“沉睡資源”變“創業資產”。老街區成了創新創業的孵化器,也成了年輕人的打卡地、聚集地。年輕人,既是消費市場的主力,也是創新創業的先鋒。如今,已有不少本地人回到西門街。作為當地土生土長的90后,創業者保鑫將中藥材巧妙融入現代茶飲,打造了一個交織著藥香與茶韻的復合空間,讓傳統文化以更時尚的方式觸達生活,吸引不少游客。年輕人創業,消費者打卡,增加本地就業,人氣帶來商機、商機再聚人氣,新供給與新消費形成正循環。以產業吸引人、以政策留住人,不僅老街區能“活”起來,各種新業態也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強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有效保護和活態傳承。”基於對歷史的尊重、對規律的把握、對創新的包容,做好傳承發展,我們的城市將更富內涵、更具魅力、更有生機。

  (作者為本報雲南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3日 05 版)

(責編:王瀟瀟、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