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08: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作風建設關乎事業成敗。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推進黨的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抓好作風建設,既需要馳而不息糾不正之風,也需要持之以恆樹優良新風。本期大家談,我們選刊3篇來稿,與讀者一起探討,如何更好實現糾樹並舉抓作風。
——編 者
杜絕商而不辦的“假把式”
劉佳躍
協同是推進工作的重要方法。實踐中存在一種現象:有的非牽頭部門或置身事外,或拖延搪塞,導致商而不辦,工作懸空。
細究背后的思想根源,主要有三。一是規避責任。一些涉及多部門的工作,是難啃的“硬骨頭”、難接的“燙手山芋”,推進起來難度不小。有的部門為求“安穩”,怕擔責任,搞形式參與、不實質推進的“假把式”。二是計較得失。有的部門心存顧慮:“事情辦成,功勞是別人的﹔辦不好,卻要共同擔責。”在這種“功不歸我、過可能及我”的心態驅使下,能推就推,消極應付。三是本位主義作祟。“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觀念仍有影響,隻顧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越是難解的問題,越需要合力攻堅﹔越是復雜的工作,越需要做好協同配合。協同,是要求也是職責,是智慧也見境界。杜絕類似的“假把式”,就必須切實樹立一盤棋意識,多從大處著眼,多算大賬、總賬,同時,要在細化責任上下更大功夫,讓各方分工更明確。如此,才能把工作件件抓實,做到事事見效。
磨出鐵肩走得快
徐漢炎
時下,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一些干部卻存在畏難情緒、怕苦心理、躺平心態,對待工作拈輕怕重、面對任務上推下卸、責任面前左躲右閃。
不由得想起小時候的一件事。暑假時,隨父親挑水抗旱,剛開始只能挑起小半桶水,后來逐漸增加到大半桶、一滿桶,步伐也穩了、快了很多。幾天下來,肩膀被扁擔磨壓得有些紅腫,母親有些心疼,父親卻說,“‘三日肩膀兩日腿’,多練練肩,磨出老繭,就能挑重擔子了”“不吃這個苦就挑不起來,重擔在肩才走得快”。有壓力才會有動力,挑重擔才能練就“鐵肩膀”、真本領。人生成長成才是如此,干事創業亦是如此。
反過來看,見了重擔就躲避,遇到困難就繞道,看似輕鬆穩妥,實則錯失了鍛煉的機會,最后反而容易因長期懈怠而變得碌碌無為。組織把一名干部放到某個崗位,是信任,也是考驗、培養。爭挑重擔、敢於擔當、善於作為,不待揚鞭自奮蹄,這是責任使然,也是實現自身價值追求所在。
橫向交流別成“到此一游”
段偉利
橫向交流是各地各單位互學互鑒、取長補短的常見方式。然而在實踐中,有的交流停留於“轉一轉、看一看、聽一聽、記一記”。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既浪費資源,又難有實效。
橫向交流本是為了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最后卻陷入形式主義窠臼。這背后,有思想認識不到位的問題,也有交流方法不得當的因素。就思想認識而言,有的干部把學習交流當作“放鬆”“游玩”的機會﹔有的把交流當“任務”、當亮點,為交流而交流,隻求形式“過得去”,不求交流“出效果”。思想認識出現偏差,交流互動就難以深入。
從交流方法看,有的干部交流前功課做得不足,既沒有梳理要解決的問題,也不了解對方的特點與優勢。交流時,缺少工作主動性,安排看什麼就看什麼。如此“被動式”交流,自然學不到真經驗和真本事。
避免橫向交流成為“到此一游”,就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出發前把工作中的堵點、難點理清楚,交流中把好經驗問清楚、把好方法搞明白,交流后及時梳理成果、並轉化為工作思路。帶著問題出發、帶著思考交流、帶著方案落實,才能通過學習交流不斷改進工作。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3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