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加大北庭故城遺址保護
本報記者 韓立群 胡仁巴
2025年09月17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文物修復任務重,人手少,加班加點是常事。”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絲綢之路北庭故城遺址博物館,文物修復師劉瀟正全神貫注修復一個陶罐。長條桌上,擺放著近日修復完成的陶瓮、陶盞。旁邊玻璃上,貼著三句話:恢復原貌、最小干預、修舊如舊。
今年35歲的劉瀟,曾是這座博物館的講解員。隨著北庭故城遺址不斷挖掘,出土文物越來越多,修復人手短缺,他決心學學文物修復。“三四年前開始接觸,最初全靠自己在網上找視頻學。”劉瀟說。后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復師王雲前來支援。劉瀟有了老師,學習進度也加快了。目前,他已成長為文物修復師,獨立修復了100余件文物。
北庭故城遺址位於吉木薩爾縣城以北12公裡處,核心區域佔地1.5平方公裡,歷史上先后為唐代庭州和北庭都護府、元代別失八裡宣慰司等駐地。歷經千年風霜,北庭故城見証了歷代中央政府對西域的有效管理,以及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民族不曾間斷的交往交流交融,其遺址被稱為“絲路北道活化石”。2014年,北庭故城遺址作為絲綢之路遺產點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北庭故城遺址的存在,有力証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地區歷來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各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共同開發建設的地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北庭故城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郭物說。
2016年以來,在國家文物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吉木薩爾縣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累計完成北庭故城遺址考古發掘面積2.1萬平方米,出土“悲田寺”刻字陶器殘片等重要文物3500余件。目前,已完成224件出土文物修復,還系統征集了147件民間文物與370余件文書史料。
吉木薩爾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謝永霞介紹,“十四五”期間,吉木薩爾縣整合各類資金2.5億元,先后實施了絲綢之路北庭故城遺址博物館、北庭故城遺址保護性設施建設等24個項目,推動遺址的保護開發和展示利用。這些項目展現了各民族共同守護、建設邊疆的歷史,讓各族群眾深刻理解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豐富內涵。
在絲綢之路北庭故城遺址博物館,一場大雪紛紛揚揚飄下,頃刻間覆蓋了北庭故城模型——實體模型與虛擬影像巧妙融合,令參觀者有時空穿越之感,“我們希望運用現代科技,把北庭故城的歷史風貌呈現在觀眾面前,讓北庭故城遺址煥發出熠熠光輝。”吉木薩爾縣文物局局長、北庭學研究院院長馬嬌說。
來自吉木薩爾縣第三中學的學生們,正在博物館進行一場“修復文物”的研學課程。他們兩人一組,修復破損的陶罐。“看到‘文物’復原,我們很有成就感。研學活動讓我們體會到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易,也加深了我們對祖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學校七年級七班學生胡拉臘依·歐拉爾別克說。
為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北庭故城遺址,昌吉州人大常委會制定了《昌吉回族自治州北庭故城遺址保護條例》,已於今年5月1日起施行。在明確加強保護的基礎上,將“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寫入條例,明確提出支持依托北庭故城遺址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藝術創作,使文物保護成果惠及公眾。
近年來,新疆加大文物保護的力度,一批批珍貴文物得到妥善保存,一項項考古研究成果問世,文物安全形勢持續向好,博物館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我們堅持保護第一的宗旨,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展示,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旋律,讓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自治區文博院黨組書記徐銳軍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7日 0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