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7日16:55 來源:中國原子能出版社
講述第一代核工業人故事,致敬共和國的幕后英雄。一本記錄江西修水鈾礦採冶工人感人事跡的新書《核鈾國魂:揭開中國鈾礦採冶神秘面紗》現已上市。該書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報告文學作家楊勤良傾力創作,以真實、生動的筆觸描繪了第一代核工業鈾礦採冶者的奮斗歷程。作者楊勤良,作為核鈾礦工人子弟,親身經歷並見証了這段歷史,用文字傳遞著對這群默默無聞英雄的敬意與懷念。
作者后記(節選)
楊勤良
《核鈾國魂:揭開中國核鈾礦神秘面紗》一書,終於與讀者見面了,這是我八年努力的結晶。
我是在湘鄂贛交匯處的修水大山裡的一座鈾礦長大的。鈾礦是傳奇的,也是秘密的,不被外界所知曉。鈾礦是生產原子彈所需要的原料,要先開採出符合標准的礦石,然后進行水冶提煉,制造成半成品后再送走,到下一個工廠進行深加工。
早期的修水鈾礦條件極差。沒有住房,大人小孩全部住在農村老鄉家﹔沒有自來水,生產及生活用水都要到小河或溪流裡去挑。后來建設了家屬區,取名“工人村”,沿著一座大山從山下建到山頂,都是一排排的矮平房。那些平房極為簡陋,牆體下半截是單磚,隻有八十公分高,單磚上面用竹子做牆體,再敷上石灰和紅土拌勻的混合物,房頂上的瓦片是單片瓦。這種房子透風性極高,冬天冷,夏天熱,它有個很有時代感的名字,叫“干打壘”。下大雨時家家戶戶要在室內用臉盆、腳盆接從房頂漏下來的雨水,有時候遇到刮大風下大雨,屋外傾盆大雨,屋內水流成河,床上被子、蚊帳都被雨水淋濕。
過了幾年,生產形勢好起來了,家屬區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十來戶人家可以共用一個自來水籠頭。牆體全部改成了單磚,瓦片都換成三層的。職工醫院的規模也大了起來,購進了X光透視機,簡單的手術都可以進行了,惠及了職工及家屬,也惠及了附近的公社社員。1973年秋季成立了職工子弟學校,有了中學部,適齡學生再也不用步行幾十裡路到馬坳鎮上中學了。
地方上為了支援鈾礦的建設,還專門設立了銀行、郵局、糧站、商店、食品站等配套服務單位,有了這些,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我是第一代核鈾礦工人子弟,高中時我當班長、團支部委員。學校興辦校辦工廠的時候,我曾到機修車間和汽修車間的車工房實習過。那個時候,父親告訴我:我們這座鈾礦是生產原子彈所用的原料。那一刻,對第一代核鈾礦工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后來參軍退役后,我回到父親所在的鈾礦,成為第二代建設者,這是我成長的地方。我在修水鈾礦工作了十年,除三年脫產到省城南昌讀書外,都在生產一線奮斗。
修水鈾礦創建早,為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提供了部分原料,是我國核鈾礦示范礦山、功勛礦山,也是成本最低的一座礦山,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的紀錄。
驀然回首,六十多年過去了。當年風華正茂的第一代創業者,很多人已故去﹔活著的都是九十歲上下的人,耄耋之年,他們對當年奮斗歷程記憶猶新,他們中的一些人找到我,希望我用文字記錄下來那段崢嶸歲月。作家圈的朋友不斷鼓勵我,說我最具備條件去探索這座寶藏的秘密。
於是,八年前,我開始了這部書的採訪、收集資料及寫作。立足修水鈾礦,從江西核鈾礦群出發,面向全國的鈾礦,去揭開中國鈾礦神秘面紗,還原第一代核鈾礦先驅的奉獻精神,這就是我的初心。這期間我發表了反映修水鈾礦典型人物的《冷叔不冷》《閃光的日子》《祖國永在心中》《消逝不了的山坳——幕阜山中神秘消失的礦井》《鄰家的志願軍叔叔》《平凡中淬煉成鋼》等作品,深受讀者歡迎和喜愛﹔其中《冷叔不冷》收錄於《2018中國散文排行榜》一書,《閃光的日子》獲得《解放軍報》第七屆長征文藝獎,《鄰家的志願軍叔叔》獲得《解放軍報》第九屆長征文藝獎,這對我寫好這部書,是極大鼓舞和鞭策。
我採訪了第一代建設者五百多人次,採訪中我被那火紅年代裡人的精神風貌所震撼,被一個個故事感動著。許多接受我採訪的人都主動提供資料,幫助尋找採訪對象。還有的老同志拿出當年的日記本給我,甚至好多老同志相約一起接受我的提問,共同回憶往昔戰天斗地的場面,也有人找出當年父輩的資料及書籍送給我供我寫作時參考﹔很多作家朋友幫助我,關心這部書的出版。我在多地檔案館還查找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這對真實、精准地再現當年原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還到1號金屬礦區、大椿礦區、洞下礦點等當年前輩奮戰過的戰場,去追尋他們的足跡。
書中有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中國核工業的領導和布局,有核工業卓越領導人劉偉、蘇華等人深入一線礦山的場景,也有開國上將宋任窮、許世友,開國中將皮定均等人與鈾礦結下的不解之緣,還有原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材關心鈾礦建設的故事等,都為這部書增添了豐富多彩的內容。
芳林新葉催舊葉,流水前波讓后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華。但是我們永遠不能也不會忘記老一輩建設者在奮斗征程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2025年是中國核工業建立70周年,回望先驅者的卓越功勛,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紅色血脈代代相傳。中國核工業走過了一條波瀾壯闊之路。我清醒地認識到,講好中國鈾礦的故事,揭開其神秘面紗,展現壯麗的畫卷,弘揚第一代核鈾礦工人的無私奉獻精神,是當代文學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