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領袖人物紀念館

鄧小平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貢獻

來源:黨的文獻

2024年10月30日10:25        手機看新聞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精辟闡述了鄧小平對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貢獻,明確把這一貢獻歸結為一句話——“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完全可以說,這是鄧小平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社會主義事業作出的最大貢獻。

一、鄧小平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艱辛歷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開創,並不是偶然的,而是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探索過程。

眾所周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實際上已經成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核心之后開始逐漸形成的。但是,從思想史的角度來考察,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還可以追溯到1975 年鄧小平主持中央和國務院日常工作時。正是那個時期,他主持了大刀闊斧的全面整頓,力圖在一些重要問題上把“文化大革命”中被顛倒了的思想理論是非加以澄清,進行了當時條件下有限度的撥亂反正,為后來突破“以階級斗爭為綱”,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來,作了思想准備。鄧小平自己后來也說,“撥亂反正在一九七五年就開始了”。再往前追溯,事實上,20 世紀60年代初期鄧小平已經形成了和當時一些“左”的思想不同的,但符合中國實際的重要思想觀點,比如贊成和支持當時一些地方搞的包產到戶的辦法,認為“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採取哪種形式﹔群眾願意採取哪種形式,就應該採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

回顧歷史,從更廣闊的視野看,鄧小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三次艱辛探索。20世紀 60年代初期是第一次探索,但這次探索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到了批判與責難。1975年是第二次探索,又一次遭到批判與責難,所謂“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使整頓被迫中斷。從 1978年支持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和領導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開始,他開始了第三次探索,並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上正式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嶄新命題。這一重大命題回答了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后中國走什麼樣的道路這一人們最為關心的重大問題,成為指引新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20世紀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在世界社會主義遭遇嚴重挫折的背景下,中國社會主義也面臨嚴峻考驗。對此,鄧小平對黨與人民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和他自己的思想進行了全面總結,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向新階段。在一次次責難和考驗中奮起,鄧小平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與實踐,得到了全黨全國人民的充分肯定。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要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的崇高任務。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決定把鄧小平理論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凝聚了全黨全國人民的集體智慧,更有鄧小平的歷史性貢獻。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揭示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正因為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正確道路,經過長期奮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偉大成就,“我國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從根本上說,成就的取得,在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揭示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規律性。這既是鄧小平的歷史性貢獻,也是我們今天要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的根本原因。

鄧小平從哪些方面揭示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規律性?這是需要我們深入研究的。

第一,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証統一上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建設中國的社會主義。盡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一再強調,科學社會主義是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之上的,但長期以來人們在定義社會主義時強調的總是生產關系。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由於在一段歷史時期裡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批判所謂的“唯生產力論”和“階級斗爭熄滅論”,在思想理論上搞亂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問題的認識。因此,這一問題就成為從“文化大革命”走出來的中國,首先要回答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鄧小平在論述撥亂反正、解放思想這一重大問題時,鮮明地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於包括什麼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採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經過長期的思考和實踐,他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他還強調:“就是要對大家講這個道理。”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鄧小平是第一個,也是第一次對“社會主義的本質”作了這樣深刻的概括。這一概括的最大特點,就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証統一上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遵循這樣的規律性認識,來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

第二,從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和所處時代的主題這“兩大實際”出發,建設中國的社會主義。恩格斯說過:“為了使社會主義變為科學,就必須首先把它置於現實的基礎之上。”中國革命的經驗也告訴我們:“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毛澤東把這一原則從哲學認識論上概括為實事求是。鄧小平遵循這一原則,強調“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與此同時,他強調,今天我們要關注和依據的“實際”,一是我國現在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二是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我們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出發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同時要抓住和平與發展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在對外開放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發展自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以這“兩大實際”為基本根據提出來的。

第三,堅持經濟建設、改革開放、政治原則三者辯証統一的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建設中國的社會主義。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同時,鄧小平就已經提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不久,他又明確提出,“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並強調“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正是基於這樣的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