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蓥市華龍街道上壩橋村利用邊角地和廢舊民居,打造的農文旅融合綜合體“梨奇世界”。華蓥融媒 邱海鷹 攝
與會人員在鄰水縣城北鎮金埡村參觀。
稻浪翻滾,生機勃勃﹔屋舍儼然,村美人和。
7月4日至5日,參加廣安市2024年農業農村工作第二次“大比武”現場會的與會人員,先后來到各縣(市、區),從和美鄉村建設、城鄉融合發展、鄉鎮場鎮改造提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優勢特色產業鞏固提升等多方面進行現場觀摩和點評交流。
一邊看一邊學,在討論中進步,在比拼中向前,各縣(市、區)在“大比武”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收獲了更多實踐經驗,推動全市農業農村工作再上新台階。
廣安區
建設和美鄉村 擦亮幸福底色
“道路寬敞、房屋美觀、環境宜人……”在位於廣安區協興鎮的牌坊村現場,改造后的牌坊村展現出全新氣象,讓村民生活大變樣的同時,也為旅游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牌坊村現有營業農家樂39家、民宿97家。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稱號。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牌坊村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借助東西部協作平台,努力建設和美鄉村精品村、文旅融合示范村、共同富裕樣板村。大力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新建牌坊村史館,打造精品民宿,引導134戶業主參與提檔升級,現已完成128戶改造升級、30戶“樣板庭院”建設。
隨后,與會人員來到大安鎮,參觀場鎮改造提質項目。為持續推進場鎮建設發展,該鎮按照“六個一”標准,推進場鎮改造升級,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實施綠化、亮化工程,開展場鎮風貌整治,改造項目實施后,大安鎮場鎮風貌煥然一新,切實提升了居民生活質量。
位於大安鎮西北部的福城村,是大安—悅來優質糧油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域。
“一草一木皆風景,美麗鄉村入畫來。”參觀完福城村,前鋒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唐向軍對該村高標准農田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庭院經濟發展等情況印象深刻,他認為,通過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產業發展、促進鄉風文明等舉措,能有效推動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廣安區糧食生產穩中有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深入、項目投資建設穩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持續深化,下半年將全力抓實糧豬生產,高質量發展現代農業,聚力推進項目投資,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縱深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區。
前鋒區
產旅齊抓 助推和美鄉村建設
與會人員來到前鋒區,參觀的第一站是代市鎮大泥村。作為2024年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試點示范村,大泥村按照“功能齊備、設施完善、產業支撐、宜居宜業”發展思路,實施“六良並舉”促單產保糧安,全面推進和美鄉村建設行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參觀的第二站是龍灘鎮水源村,該村依托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茶產業,按照“茶旅融合”的思路發展休閑農業,成立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進一步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致富新渠道。
“村民除了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租金和在茶山務工領取工資外,還可享受茶產業的分紅,2023年茶葉專業合作社生產特級廣安鬆針茶3噸,收入20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近27萬元,帶動周邊100余戶農戶實現就業。”前鋒區副區長張崇良介紹。
“通過選擇優良品種、機械插秧、合理密植等方式,強化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控,能進一步提升田間管理作業標准和質量。”武勝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苟萬軍對大泥村“六良並舉”的做法表示肯定。同時,他認為,該村通過掃描二維碼、村民微信群等方式,實現“網約農機”服務,不僅助力耕收更高效,也讓管理更輕鬆。
今年,前鋒區圍繞“天府糧倉”建設總要求,持續鞏固提升青花椒、茶葉等產業質效,依托農業產業優勢,形成“園區+旅游”“園區+研學”新業態,實現旅游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值得學習借鑒。”苟萬軍表示,武勝縣將積極學習前鋒區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統籌抓好安全生產和農業生產,全力沖刺經濟指標,加大馬力推進項目建設,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努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華蓥市
深挖鄉村旅游資源 打造特色“新農村”
沿著蜿蜒的山路,與會人員驅車來到華龍街道上壩橋村,放眼望去,綠樹掩映之下,一幅幅精美牆畫映入眼帘,一棟棟民房建筑錯落有致。
“上壩橋村以‘花果山、水帘洞,上壩橋蝶變甜蜜村’為主題,實施梨豆間作1000畝,河道疏浚2公裡,道路建設12公裡,房屋(廚衛)改造23戶。”華蓥市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村以城鄉深度融合為目標,嵌入華蓥山下、閑置老工礦遺址、標准化梨園等要素,打造“梨鄉”伴山藝術館、蜜梨產品體驗館等重要體驗節點5處以上,建成后將成為城郊鄉村游、觀光農業親子游的熱門打卡地,讓城裡人樂享詩意田園生活。
“鞏固提升優勢特色產業、打造一縣一鄉村旅游園區,能有效提升鄉村旅游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以鄉村旅游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聽完介紹,廣安區副區長王正君表示:“我們將學習華蓥經驗,以農業農村為根本,充分發掘鄉村文化旅游特色資源,積極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
走進高興鎮花廟嘴村,集中連片、設施完善的高標准農田裡,水稻綠意盎然,在微風中搖曳。踏著阡陌縱橫的鄉間小路,與會人員被排列整齊的房屋、干淨整潔的道路所吸引,一幅和美鄉村的美麗畫卷映入眼帘。
花廟嘴村建設高標准農田800余畝,通過“統一規劃+業主培育+村民參與”的方式,培育高產水稻200余畝,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100余畝。通過開展“五良”融合發展,實現水稻高產穩產與提質增效,並同步開發農家樂、稻田鴨舍、林下養殖等元素,開展戶廁改造、污水治理、庭院打造等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稻香田園的“新農村”。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對於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