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代表大會,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兩次代表大會間隔最長、會期最長、出席大會代表人數最多的一次代表大會。七大以“團結、勝利”的大會被載入中國革命史冊,在中共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有一段歷史,總在閃光——延安時期黨代會的故事
2016年07月01日17:18 來源:陝西日報 手機看新聞
任弼時介紹新當選的中央委員 延安革命紀念館供圖
“七大”代表証
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中,楊家嶺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名字。
位於延安市區西北約3公裡處的楊家嶺,是延安時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在這裡,黨中央領導、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和著名的延安整風運動。
不過,真正讓楊家嶺永載史冊的,是1945年在這裡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敲定會期:間隔十七年的黨代會
1928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黨的全國大會是黨的最高機關,按通常規例,每年開會一次。”
然而,1929年,七大並未能如期舉行。之后,七大召開時間一延再延,直至1945年才在楊家嶺成功召開,中間相隔17年之久。
為何兩次大會之間相隔如此長的時間?七大秘書長任弼時在七大預備會上這樣說:“七大應早舉行,但因戰爭關系,交通分割,遲至今天才開。”
事實上,關於召開七大的動議早已有之。1930年12月制定的《中共四中全會決議案》就把召開七大、總結蘇維埃運動經驗、通過黨綱和其他文件作為“最不可延遲”的任務,1931年1月的六屆四中全會重申要召開七大。但隨后革命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召開七大的任務被迫延遲。
中共中央到達陝北后,日漸安定,召開七大又被提上議事日程。在1937年、1938年、1939年、1941年、1943年,中共中央曾多次作出召開七大的決定,但最終都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被一再推遲。在此期間,中共中央領導、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和著名的延安整風運動。
經過整風,全黨思想空前統一,其他各方面條件也已具備,於是,中共中央書記處在1944年5月10日召開的會議上決定:立即著手籌備工作,准備召開七大,在7個月內開預備會,8個月內開大會﹔5月寫出大會報告及指定發言的提綱,6月上半月成文﹔預備會開1個月,正式大會一部分公開舉行,並可邀請黨外人士參加。會議還決定,在七大前召開六屆七中全會。
1944年5月21日,中共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在楊家嶺召開。這次全會前后持續11個月,直到1945年4月20日才結束。全會主要討論和修改七大的文件,並在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最后原則通過《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通過六屆七中全會長達11個月的准備,最終完成了七大的各項預備工作,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條件已經成熟。
選定會址:多方選址后確定楊家嶺
雖然七大是在1945年舉行,但七大大會會址的選擇、禮堂的籌建工作早在1939年就已開始。
當時,日軍的飛機多次飛臨延安上空轟炸,軍民傷亡比較大,所以為了保証會議的順利召開和代表們的安全,黨中央在七大會址選擇上是慎之又慎。
中央最初曾考慮在安塞修建開會的禮堂。1940年5月,負責這一工作的任弼時和李富春親自到安塞縣真武洞實地考察。后來覺得盡管那裡環境隱蔽,便於防空,但離延安較遠,交通不便,隻好作罷。
接著,又考慮將會址放在棗園后溝,因為那裡樹木密集、高大,便於隱蔽,離領導人和代表們住處也不太遠,便於往來。同時,離市區近,便於應急物資的採購供應。於是便在后溝西邊山坡上比較平坦的山坳地上蓋了禮堂,在附近打了窯洞。建成后才發覺,這裡地方太窄太小,容不下那麼多代表,而且隻有一口水井,水質又不好,隻得放棄。
最后,經多方考察,綜合考慮,會址被定在了中央所在地楊家嶺。確定會址第三天,時任中央副秘書長的李富春就請來建筑專家楊作材,要他設計一個修建方案。很快楊作材就拿出了兩個方案,第一個規模比較大,可容納所有中央機關人員在裡面工作,李富春看后笑著說:“你怎麼了,是要在這裡建都嗎?”這個方案被否決掉,採用了比較適用又有特色的第二個方案。
1941年,楊家嶺中央大禮堂開始動工,1942年建成。禮堂大廳長36米、寬34米、高11米,可容近千人,採用四個大石拱為主梁。建筑主要用材是延安遍地皆是的石料,同時又利用了陝北石匠高超的砌拱技術。這是延安當時唯一沒有使用木梁或木柱的大型建筑物。
修建禮堂時對其用途嚴格保密,許多人不明白為何在邊區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大興土木,修建工程浩大的禮堂,到七大召開,大家才明白了原委。
代表審查:正式及候補代表755人
1938年1月20日,中共七大准備委員會秘書處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拔培養與訓練黨的優秀干部准備為出席大會代表的候選人。”3月,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了關於七大代表的問題,規定了代表的數目、不同成分、男女、各種工作、各個地區的比例。關於大會代表的名額,任弼時4月間向共產國際報告是500人。
為使中共七大能夠集全黨最優秀的代表於一堂,中共中央成立了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
事實上,從六大到七大,其間相隔17年之久,要對情況不一、幾經變動的各地代表進行審查,本身就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情,加上根據地分散,且受日軍和國民黨的包圍封鎖,各地選出的代表又有來自抗日根據地和敵佔區、國民黨統治區的區別,有的同志還曾遭受過國民黨的逮捕關押,這就使得審查工作更加困難。
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成立后,抱著對黨和對當事人負責的態度,從1940年5月29日召開第一次審查工作會議起,每隔一兩周就召開一次會議,到1941年2月,共召開19次會議。委員會成員認真分析每一份材料,遇到政治上不清楚的問題,總是千方百計地找旁証,向熟悉情況的同志調查核實。他們也找本人談話,十分耐心地聽取本人的意見,心平氣和地向對方闡明道理,弄清事實,再決定取舍,決不允許任何無根據的懷疑。
1945年3月,各地代表團組成。中央再次對代表資格逐個進行審查。這次審查很順利,審查結果是:合格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補代表208人,合計755人,其中新增補246人,被停止或撤銷代表資格的,或被原來的選舉單位撤銷代表資格的49人。代表資格審查為七大的順利召開和七大報告的順利通過,以及黨的最高領導層的選舉,提供了重要的組織保障。
大會召開:代表們坐的是長條靠背椅
1945年4月21日,中共七大預備會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七大秘書長任弼時首先報告大會籌備經過。毛澤東在會上作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方針》的講話,指出七大的方針是“團結一致,爭取勝利。”預備會議表決通過了七大的議程:一、政治報告(毛澤東)﹔二、軍事報告(朱德)﹔三、修改黨章報告(劉少奇)﹔四、選舉中央委員會。
經過兩天的預備會后,4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隆重開幕。出席大會的755名代表中,年齡最大的近70歲,最小的才20歲左右。他們分為中直(包括軍直)、西北、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山東、華